小西装又名小西服,一般简单分为女士小西装和男士小西装。它没有西装传统印象中的古板和单调,在混搭风盛行的今日,小西装注入了越来越多流行元素,也可搭配变换出各种风格。
西装的起源在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 起源于西欧渔民:西装的结构源于北欧南下日耳曼民族服装,当时西欧渔民终年与海洋为伴,他们的着装散领、少扣,以便在海里谋生。其以人体活动和体型等特点的结构分离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确立了流行当今的服装结构模式。
- 起源于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
现代的西装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从其结构特点和历史演变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路易十四时代。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 军装演变时期西装雏形的出现(1690年):法王路易十四从士兵所穿着卡萨克外套得到灵感,改良为衣长及膝、腰身贴合的究斯特科尔外套,和比起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的由来。比如,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原因。同时,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也在1705年出现,它源自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时脖子上系的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 奠定西装时期(19世纪):19世纪英国伦敦社交圈有名的博·布鲁梅尔将三件式西装加领带的穿法带入伦敦社交圈,并在他流亡法国时,成为法国社交圈晚宴服装的新宠,一举改变了西装的地位。在1799年到1816年期间,他改变了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男人(包括女人)的穿衣方式。布鲁梅尔的影响力甚至改变了男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法,即一个人的姿态和风度对于智慧的追求以及“一丝悠闲的淡泊”,这些成为与绅士联系在一起的品质。
- 便装西服的产生(1850年):诞生于1850年的拉翁基茄克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男士在夜里的社交活动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明、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在这里穿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合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意为休闲外套)。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仅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19世纪后半叶,它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牛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 温莎公爵引领的定制风尚(1930年):20世纪初,温莎公爵为英国王储期间,多次出访美国和欧洲各地时身着三件式西装,消弭了人们对西装非正式服装的顾虑,并掀起一阵风潮。温莎公爵天生优雅,痴迷于手工定制西服。他的长期光顾和推崇,使以手工定制西服闻名的英国伦敦萨维尔街声名远播,众多皇亲贵族、好莱坞明星、美国新富都受影响成为其粉丝。西服术语中的“温莎领”“温莎结”几乎无人不晓,这都是受到以对服装美学鉴赏力著称的温莎公爵的影响。他对于服装的审美品味为后世服装师们提供了无限创作灵感,间接影响着后世男性的穿戴格调。
- 40年代的军服(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背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 80年代的田园风格:80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结构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70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休闲西服也日渐兴盛。
西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下:
-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清末时期,浙江奉化一带的服装从业者利用给外国人士修补衣服的机会,解剖并了解了西装的基本构成,逐步发展为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红帮裁缝”。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1903年,徐锡麟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他回国后,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虽然在当时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19世纪末,许多浙江奉化人为求活路纷纷外出谋生,站稳脚跟后又把亲戚、朋友、同乡带到外地共同从事裁缝行当,奉化裁缝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所谓“奉帮裁缝”。由于奉帮裁缝在上海的实力和地位火红,上海人便将“奉帮裁缝”称为“红帮裁缝”,加上沪语中“奉”“红”同韵,于是“红帮裁缝”一说沿用至今。
- 中山装:在西装正式被传入中国时,中山装先闯进了中国人的着装世界。20世纪初期,随着孙中山先生将一套陆军制服改称为便装,在这套便服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服的优点,中山装正式诞生。中山装具有精炼、简便、大方的优势,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及其名望的影响,它最后被普及,1912年被定型,成为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服装。
- 民国时期西装的地位: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1941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但这个制度后来未能在民间实行。
- 西装在近代及当代中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占服饰主导地位,西装的热度减退;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入中国,如今西装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因西式婚礼的盛行,它成为了人们在正式场合不可缺少的重要服饰。